首页
信息之窗
政策法规
专题专栏
标准信息
关于我们
援企稳岗扩就业,有收入就有信心
39765 来源:解放日报 发布日期:2021-01-04

临近新年,嘉琪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跌宕起伏的2020再见!”这一年,留学回国的她经历了不少坎坷——投了数十份简历才好不容易找到实习机会,却又遭遇了公司减员,直到年中才通过一场大型招聘会找到了工作。


去年许多年轻人的求职经历,都与嘉琪有相似之处。突如其来的疫情,引发连锁反应,也给就业形势带来不利影响,波及千家万户,牵动万千人心。


稳就业就是保民生,也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条件。人人都有收入、有信心、有未来,经济、社会才能健康运转。一年来,本市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并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取得实效。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1月底,本市已新增就业岗位53.31万个,提前完成全年50万个的目标,全市正规就业人数达1046.63万人,已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增长水平,目前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5%、三季度调查失业率为4.4%,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组合拳”为企业群众“雪中送炭”


为应对疫情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冲击,努力减轻企业负担,本市出台一系列稳就业、促发展政策举措,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积极纾解企业困难,全力以赴援企、稳岗、扩就业。


早在疫情暴发初期,本市相关部门就迅速行动,如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并对春节期间支持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企业以及住宿餐饮、文体娱乐、交通运输、旅游四类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的企业给予补贴支持等。截至去年11月中旬,通过失业保险返还政策,已向用人单位返还资金31.98亿元,惠及职工639万人;已向四类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的企业发放补贴资金2.78亿元。


去年2月初,本市相关部门采取了创业担保贷款业务线上流转的审批方式,大大加快了业务经办流程,及时缓解了本市一大批防控疫情支持服务企业与困难中小微企业的资金短缺压力。3月2日,上海朗泰医院后勤管理有限公司成为首个获贷企业,获得25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距离提交申请不足半个月,比原先流程缩短了一个月时间,企业负责人李冠群连连感叹:“太及时了,真是雪中送炭!”


去年6月,本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促发展工作的实施意见》,推出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如通过加大减负稳岗力度和金融支持,解决企业经营和用工成本高的问题,又如通过加大个体工商户扶持力度,解决相关群体抗风险能力较弱的问题等。


去年以来,本市继续坚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在加大力度落实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费补贴、创业场地房租补贴、培训见习、创业孵化基地奖补等政策举措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疫情期间的鼓励创业政策措施。


截至去年11月底,全市已帮扶引领成功创业12493人,超额完成10000人的全年目标,并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共计7.06亿元。同时依托青年“启航计划”,本市顺利完成“帮助8000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的市政府实事项目。


综合施策提升重点群体就业能力


去年5月,当不少大学生正在求职路上最后冲刺时,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药品生物化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李加豪还笃悠悠地在一家公司见习。由于3个多月的见习表现良好,他获得了公司留用。据悉,不少同学也都通过这样的形式实现了就业。


应届毕业生是稳就业的重点群体,本市去年还采取多项针对性举措,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李加豪参加的就业见习便是主要举措之一。本市继续实施了见习政策“前移”,大力推进毕业学年学生参加见习。“比如一个学计算机的学生在华为见习表现不错,还愁找不到工作吗?”市就业促进中心主任周国良介绍,青年可以在岗位上学习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精神、积累职业经验,同时学生和用人单位都能够获得一定补贴。


除了在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后及时重启各类大型线下招聘会外,本市还出台了一次性就业补贴政策,用人单位聘用一名本市应届高校毕业生可获2000元补贴。


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介绍,截至去年8月底毕业生正式离校,本市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2.51%,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截至去年11月底,全市纳入实名制登记管理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1.75万人,其中已实现就业1.4万人,帮扶率处于较高水平。


提升就业人群的职业技能同样是重中之重。疫情期间,上海率先出台企业职工线上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支持企业开展线上职业技能培训。截至11月底,全市职业技能培训总量与往年相比不减反增,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73.16万人次,企业新型学徒制1.71万人。


创新服务积极拥抱“新常态”


在服务企业方面,本市及时优化政策举措,便捷企业政策申请。政策“点单式申请”平台的开发上线,让企业可以更便捷地“一站式”办理各项政策,切实降低企业获取并享受政策的成本。为助力企业尽快复工复产,本市还积极促进劳动力供需对接,开展农民工返岗复工“点对点”服务保障机制,积极促进对口地区贫困劳动力返沪就业。此外,本市还完善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申领,并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并扩大范围,加大失业人员帮扶力度。


稳企业、出政策、开招聘会,都是为了解决岗位释放与供需对接等“共性”问题,疫情后不少人在职业发展上的困惑却是“个性”问题,如何为毕业生、中年求职者等不同群体“对症下药”?本市一支150多人的职业指导师队伍开始从幕后走向台前。


去年3月,在一家教育机构工作的“90后”女孩程洁因公司停业被解除了劳动合同。一筹莫展的她敲开了宝山区就促中心首席职业指导师李弘的门。“要避免‘路径依赖’,梳理出‘可迁移’能力,找到自己的优势。”李弘一席话让小程茅塞顿开,拓展了求职视野,最终重新实现就业。


疫情发生后,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开始进入人们视野,“互联网营销师”等一批新职业也被相关部门正式承认。为加强对外卖员、快递员等灵活就业的管理和服务,去年7月,本市还出台文件取消了灵活就业登记行业限制,将来沪从业人员在本市进行灵活就业登记的范围从原家政服务、农业从业、医院护工等6个行业扩大到所有来沪从业人员。(记者 吴頔)